图片名

丽水服务热线: 13588462222

冲压问题解决方案大汇总

来源: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:2023-03-07 3563 次浏览

 

原因

原材料质量差;

冲模的安装调整、使用不当;

操作人员未按定位正确送料或不保证条件按一定间隙送料;由于长期使用,冲模会发生间隙变化或工作部件和导向部件磨损;

冲模由于冲击振动时间过长,紧固件松动,冲模各安装位置发生相对变化;操作人员的疏忽,未按操作规程操作。

 

对策

原材料必须符合规定的技术条件;

全面严格遵守工艺规程中规定的各个环节;

压力机、冲模等工装设备应保证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工作;

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严格的检验制度,冲压件首件必须全面检查,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生产,同时加强检查,事故发生时要及时处理;

在冲压过程中,要保证模腔内的清洁,工作场所要整理整齐,加工后的工件要摆放整齐。

 

 

冲裁件毛刺

 

原因

切割间隙过大、过小或不均匀;

冲模工作部分刃口变钝;

由于长期受振动冲击,凸模和凹模的中心线发生变化,轴线不重叠,产生单面毛刺。

 

对策

保证凸模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,保证凸模的垂直度、侧压和整个冲模的刚度;

安装凸模时,必须保证凸模的正确间隙,使凸模牢固安装在模具固定板上。上下模的端面应与压力机的工作台面平行;

要求压力机刚性好,弹性变形小,轨道的精度和垫板与滑块的平行度要求较高;

要求压力机有足够的冲裁力。

 

 

冲裁件产生翘曲变形

 

原因

间隙力和反作用力不在一条线上产生扭矩(当凹模间隙过大,凹模刃口有反锥度时,或顶出器与工件接触面积过小时产生翘曲变形)。

 

对策

合理选择冲裁间隙;

在模具结构上,应增加压料板(或托料板)与压料板平面接触并有一定压力;

如果发现凹模刃口有反锥度,必须对冲模刃口进行适当的修整;

如果由于切割件形状复杂,内孔较多,切割力不均匀,压力力力增大,切割前压紧条材料或采用高精度压力机切割;

冲裁前应对板材进行校平,如仍不能消除翘曲变形,冲裁后的工件可通过校平模再次校平;

定期清除模具腔内的赃物,润滑薄板表面,并在模具结构上设置通油孔。

 

 

尺寸和形状不合格

 

原因

材料反弹导致产品不合格;

定位器磨损变形,使条材定位不准确,必须更换新的定位器;

在无导向弯曲模中,在压力机上调整时,压力机滑块下死点位置调整不当,也会导致弯曲件形状和尺寸不合格;

模具压料装置失效或根本不起压料作用,必须重新调整压力力或更换压力弹簧,使其工作正常。

 

对策

选用弹性模数大、屈服点小、力学性能稳定的冲压材料;

增加校正过程,用校正弯曲代替自由弯曲;

材料在弯曲前应退火,使冷作硬化材料在弯曲成型前提前软化;

冲压过程中发生形状变形,难以消除;应更换或修整凸模与凹模之间的斜度,并使凸凹模间隙等于最小材料厚度;

增加凹模与工件的接触面积,减少凸模与工件的接触面积;

 

 

 

 

弯曲偏移

 

原因

在弯曲过程中,当坯料沿凹模表面滑动时,会受到摩擦阻力。如果坯料两侧的摩擦阻力相差较大,坯料会偏移到摩擦阻力较大的一侧。

 

对策

形状不对称的弯曲件采用对称弯曲(单面弯曲件采用两个对称弯曲后切割);

在弯曲模具上增加弹性压料装置,以便在弯曲时压住坯料,防止移动;

采用内孔和外形定位形式,使其定位准确。

 

 

零件表面擦伤

 

原因及对策

铜、铝合金等软材料连续工作弯曲时,金属颗粒或渣容易附着在工作部位表面,造成零件大划痕,甚至划痕;

当弯曲方向与材料轧制方向平行时,零件表面会产生裂纹,降低工件表面质量。弯曲两个以上部位时,应尽量保证弯曲方向与轧制方向有一定的角度;

凹模圆角半径太小,弯曲部位有冲击痕迹。弯曲两个以上部位时,应尽量保证弯曲方向与轧制方向有一定的角度;

凹模圆角半径太小,弯曲部位有冲击痕迹。抛光凹模,增加凹模圆角半径,避免弯曲件擦伤;

凸凹模间隙不宜过小,间隙过小会造成变薄擦伤。在冲压过程中,要时刻检查模具间隙的变化;

当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过大时,会造成零件表面擦伤。因此,在保证不受反弹影响的情况下,应适当减少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;

 

 

孔位置发生了变化

 

原因

孔的位置尺寸不对(弯曲、拉伸、变薄);

孔不同心(弯曲高度不足、毛坯滑动、反弹、弯曲平面起伏);

弯曲线与两孔中心线不平行,弯曲高度小于最小弯曲高度的部位弯曲后呈向外开口形状;

靠近弯曲线的孔容易变形。

 

对策

孔不同心原因措施:

确保左右弯曲高度正确;

修正磨损后的定位销和定位板;

减少回弹,保证两个弯曲面的平行度和平面度;

改变工艺路线,先弯曲校正后冲孔。

 

 

弯曲部分变薄

 

对策

弯曲半径相对于板厚值太小(r/t>3直角弯曲)一般采用增大弯曲半径;

多角弯曲使弯曲部分变薄增加,为了减少变薄,尽量采用单角多工序的弯曲方法;

采用尖角凸模时,凸模进入凹模过深,显著降低了弯曲部位的厚度。

 

 

拉伸起皱

 

原因

凸缘压边力过小,无法抵抗过大的切向压应力;导致切向变形,失去稳定后形成皱纹。

 

 

拉伸起皱

 

原因

凸缘压边力过小,无法抵抗过大的切向压应力;导致切向变形,失去稳定性后形成皱纹。薄材料也容易形成皱纹。

冲压问题解决方案大汇总

 

对策

增加压边圈的压边力,适当增加材料厚度。

 

 

边缘高度不平

 

原因

毛坯与凹模中心不一致或材料厚度不均匀,凹模圆角半径与凹模间隙不均匀(凹模圆角半径过大,在拉深的最后阶段脱离压边圈,使尚未越过圆角的材料压边圈压不起皱,然后拉入凹模形成口边褶皱。

 

对策

模具重新定位,校正凹模圆角半径和凹模间隙,使其尺寸均匀,然后投入生产(减少凹模圆角半径或使用弧压边圈装置消除褶皱)。

 

 

腰部起皱

 

原因

拉深开始时,大部分材料处于悬挂状态,压边力过小,凹模圆角半径过大或润滑剂过多。使径向拉应力变小,使材料在切向压应力的作用下失去稳定性,起皱。

 

对策

增加压边力或采用压延筋结构,减小凹模圆角半径或稍微增加材料厚度。

 

 

壁部被拉裂

 

原因

拉深时材料承受的径向拉应力过大;

凹模圆角半径太小;

拉深润滑不良;

原材料塑性较差。

 

对策

减小压边力;

增加凹模圆角半径;

正确使用润滑剂;

选用素行较好的材料或增加工间退火工艺。

文章来自百富都冲压官网:http://www.balford.cn